
校友简介
姚一珍,我院城乡规划专业1401班学生,天津大学19级硕士研究生,博士在读,研究方向为城市韧性。导师团队为陆海统筹与城乡韧性发展方向,融合多学科背景,吸收地理学、生态学、地球科学、海洋科学、环境科学、计算机科学等专业优秀力量,致力于开展城乡规划与治理领域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。
成长故事
亲爱的学弟学妹们:
见字如面!作为一路升级打怪过来的老学姐,很想和你们聊聊这一路上关于城乡规划专业那些痛并快乐着的日子。尤其是现在,也许你们跟我当时一样,正在一边努力,一边迷茫。
如何在学习中既不掉队又不透支自己?希望我的碎碎念能给你们一点启发!
1.关于专业——城乡规划也许比想象的更“燃”
曾经我也被学习计算机的妹妹嘲笑是“画图狗”(当然我也嘲笑她是“程序猿”),确实熬夜画图好像是我们专业撕不掉的标签,但是现在时代变了!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5%,城市问题已经从“长大个”变成了“壮身体”,整个城市也进入了“举铁”时代,老旧小区需要我们去改善,各类灾害需要我们去治理,突发疫情需要我们竖起防线,城市大刀阔斧的建设,已经转向精细化的城市更新。现在的城乡规划工作,可不是靠拼数量取胜的,而是拼质量,规划重心转向城市更新、生态修复、风险应对等领域。城市的建设更需要我们专业性的支持,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学校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,未来的存量规划正在急切的需要我们的参与!传统的城乡规划或许终将没落,但全新的城乡规划时代却已经到来,身在其中,肩负着“后浪推前浪”使命的我们,更应该明白其中更深刻的内涵!对自己,对专业,对城市有更清晰的认知与信心!
悄悄告诉你们,研究“城市韧性”后发现,这个方向真的在像在打城市保卫战。海绵城市就像给大地装上隐形雨伞,规划防灾路线就像绘制逃生地图,提高基础设施和防灾设施之间的转换能力就像是组装变形金刚,我们专业简直!超酷的!
2.学习锦囊——从“秃头”到“上头”的思维转换
曾经,我也是突击型选手,也拥有考试前狂学几百页课本、交图前一百多个小时只睡几个小时的光辉战绩。成绩确实不错,但头确实也秃了,多年的学习经验告诉我,“日常化”学习才是长久之策。除了要认真听课,掌握理论知识之外,我们还应该时常问自己,我们做的规划,到底是“为了谁?”。把专业学习当作是闯关,每次课程设计都想象自己在拯救虚拟城市,做居住区规划的时候,问自己:“居民在这里可以获得多样的游憩体验吗?疫情封控期间可以快速分发物资吗?发生地震时居住区有紧急避难场所吗?”常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,时常在专业的语境下去看待城市中的方方面面,才可以真的对专业学习“上头”,时时刻刻进行思考,进行思维拓展。
3.完善技能——“软”“硬”兼施,成长倍速
本科阶段,有些同学还处于手绘画图阶段,有些同学已经沉迷于电脑制图了。各种常规作图软件的学习常常忽略其他提升效率软件的学习。在这里给大家推荐几个额外的“利器”,GIS是必备!因为我研究的方向是城市韧性,GIS无论是在分析灾害风险方面,还是在研究各类设施的运转效率等等方面,都具有强大的能力,做过国土空间规划的同学应该也十分清楚这个软件的重要性。除此之外,Python也不是“程序猿”的专属,毕竟手动统计几百份问卷的苦,只有经历了才会明白。还有最容易忽略的,一定要学好PPT!毕竟,上研究生之后,你会经常和同学自嘲,读的是PPT专业,哈哈!大段文字的叠加,可不能算是一份优秀的幻灯片~
还有要逐渐提升各类的隐形技能,刚刚给大家提到了要学会制作一份好的PPT,讲好它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对于自己的设计、自己的学术研究能表达清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。先尝试着代表学习小组进行汇报吧!未来,你会为勇敢的自己骄傲~大家还可以尝试跟家人去解释自己的设计,如果听不懂,那说明你还需要进修啦~因为未来,你的学习内容会越来越聚焦,很多时候你汇报的听众并不是你研究领域的学者,能够学好、做好、讲好自己的学术内容,也是你对这个领域了解深入的表现。
你还会发现,和居委会大妈聊天比写报告更难!跨部门协作能力更需要锻炼!进行调研时,能用朴实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调查的内容,远比冷冰冰的问卷更有用!当然啦,带包瓜子也能帮助你迅速进入情报中心!
4.偷偷跨界——做个 “斜杠规划师”
课上的越来越多,你们可能会发现:课堂上老师突然就讲起了Python代码,论文里冒出来“社会脆弱性指数”读论文时反复涌现各类数学公式…别慌!现在的规划早就不只是“图上画画,墙上挂挂”了。所以,要勇于去接触看似不相关的领域,死磕CAD不能让你在做社区防灾设计时看懂雨虹模型,深耕Adobe全家桶也不能让获得“田野调查”的神助攻。甚至刷刷《超大城市风暴》纪录片可以泛活防灾知识,玩玩城市天际线可以实践城市设计理论,看看b站关于韩国小哥扬言三天重走丝绸之路,却五天没走出咸阳的vlog可以帮助你了解文化线路这类新兴的文化遗产保护类型,这些可比书本上的文字有趣多了!
5.生活秘籍——努力在“肝图-躺平”“脑力-体力”间找到平衡
不想通宵肝图?试着把作业拆成碎片任务:一找案例,二画草图,三建模型,每天完成就打勾,自从考研养成了列计划再完成的习惯,现在日程本已经是我最忠实的伙伴。小组作业中组队要优势互补:让软件大神负责图纸,社牛同学去调研,认真细心的同学书写报告,条理清晰的同学进行汇报,简直不要太完美!
千万要谨记,身体它真的是革命的本钱,压力大时不要咬牙硬扛,杠铃倒是可以切齿硬举,生气时不要爆锤键盘,倒是可以去操场暴走画圈。提高心灵的韧性非常重要,当你抓耳挠腮想不出设计方案时,去街上走走把,路灯下修鞋匠、公园里奔跑的小朋友、爬满藤蔓的街区外墙...这些会瞬间把你治愈,毕竟这些才是我们守护城市的初衷呀~
城乡规划的确是一门需要我们直面城市复杂性的学科,学习中常会遇到方案反复修改、触碰学科知识壁垒等众多挑战。正如我研究的城市韧性一样,韧性的城市本质是“动态适应”。你们的成长也会是如此,你大可不必追求完美,而是要在一次次冲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态平衡。
6.最后,请别忘了~
城乡规划这份事业有理性,也更有温度。
一愿你们在画每一笔的时候,都能看见背后的人与物。
二愿你们可以始终保持对城市的热爱,但又不仅仅是从市井街巷到山川湖海,更要始终肩负着让空间承载人的尊严与自然的共生的,独属规划人的终极任务。
三愿你们在专业中扎根,在生活中生长,成为有温度、有韧性的规划师把城乡守护。
撰稿:姚一珍 编辑:朱小燕 编审:李超